很多人在這兩天聽到筆者去搭乘麗娜輪之後,第一個問題就是:會不會暈船?

事實上,早在筆者關注這艘船時,就特別關注她的耐波性問題。筆者手上的各項資料都顯示這種「多胴體」的船舶,耐波性其實比過去的船隻會來得更穩定,加上全新的船舶科技與穩定技術,都能讓她有更舒適的性能。

麗娜輪最初設計的地方是海象險惡的津輕海峽,來到同樣海象不穩定的蘇花海岸,究竟她的表現如何...

 

Blog009.JPG  

 

台灣雖然四面環海,可是民眾接觸海上交通的機會其實並不如同想像中的那麼高。一般民眾比較容易接觸到的海上活動,多半屬於觀光性質的為主、運輸性質的船隻也相對不那麼普及。所謂觀光性質,短距離的例如像是賞鯨船、半潛艇或浮淺船、海上觀光漁業活動等,這一類型的船隻都屬於噸位數較小、並不重視耐波性能的船舶。至於運輸活動部分,與本島相關的主要就是包含從布袋、安平或高雄前往馬公的台澎航線;金馬地區民眾(或者駐軍)常搭乘的運輸船;或者是台東至綠島、蘭嶼的聯絡船等,這些航線中除了跑馬公、或者是跑金馬的運輸船有達到3,000噸級以上的之外,其他筆者目前查到的船舶噸位都不到1,000噸(常見的船隻多數為300~500噸),船舶噸位雖然不代表一切,但是噸位的大小和耐波性能絕對是正相關。對於滿載噸位超過10,000噸、又有輔助設備可以穩定船身的麗娜輪來說,兼顧高速與穩定應該是她的長處,但,實際搭乘的感受是如何呢?今日的首航,筆者與民眾同樣好奇又期待著她的表現。

 

Blog015.JPG  

登船前,免不了是所謂的「首航典禮」,地方的首長、民意代表、主管機關等單位都來了。筆者其實沒有注意台上到底講些什麼,比較關注的是今天參與首航的民眾,環視周邊,今天參與首航的民眾多半是宜蘭當地的民眾,他們多是民意代表或地方鄉里之間、持有招待券來登船的民眾,散客似乎很有限。簡單的儀式過後,大家就依序魚貫登上麗娜輪。

 

Blog016.JPG  

麗娜輪在台灣的登船位置位於船尾、是利用吊車吊掛舷梯後,民眾再從舷梯上下船,這種方式和麗娜輪在日本的登船方式其實大相逕庭。她在青森港與函館港時,當時東日本渡輪公司為了Natchan Rera / Natchan World這兩艘高速渡輪,有特別再建造了新的旅客搭乘大樓,特別把車輛和旅客動線分開來。旅客的上船位置,是在旅客接待大樓的三樓,經過驗票閘門之後、經由像是機場一般的「聯絡船橋」直接從經濟艙所在的三樓位置上船。到了台灣之後,由於蘇澳、花蓮都沒有相互對應的服務設施,所以一律要從船尾以吊掛橋樑的方式上船。

 

Blog058  

旅客登船的時間大約是0930,接著在服務人員示範過安全示範的過程時,可以感受到柴油引擎輕微的震動。雖然筆者所坐的位置是四樓艙區,但走到三樓艙區也僅感受到微微的噪音與震動(甚至三樓還因為人聲鼎沸,引擎的噪音還不如四樓明顯呢!)。接著船隻輕巧地轉向、蘇澳港的拖船在右舷位置保護麗娜輪不要被其他路過的漁船或其他小型船隻接近,麗娜輪輕巧地以大約5KTS(大約時速9公里)緩緩地平穩出港,防波堤內海浪平靜,但出了港,挑戰才正要開始呢!

 

Blog047  

Blog063  

麗娜輪平穩地駛出蘇澳港,接著就轉向往南、往烏石鼻方向行駛,第一階段航向165度、出港後靜靜地由5KTS加速到15~16KTS(約每小時30公里)。出了港之後,船隻異常的平穩,只有感受到太平洋輕輕地從側向推著船隻,麗娜輪隨著外海的波浪緩緩擺動。出港時蘇澳港浮標的即時資料顯示,浪高大約0.3公尺、南南東風、平均風速約為4.6m/s(3級風),最大陣風大約5.7m/s(4級風),海象非常平靜,風速也不強,但船隻的穩定度也依然可以感受得到。

(本文所配的地圖,筆者在拍攝時忘記轉向了...請多包涵...^^")

 

Blog048  

Blog050  

離開烏石鼻,麗娜輪開始穩定地加速,手機上顯示的航速已達到了25~28KTS,也就是大約維持在每小時50公里的航速。平穩的海象讓搭麗娜輪變成一種很愉悅的感受,因為麗娜輪非常穩定地在海上奔馳,所以民眾也樂得在船上走來走去、四處參觀。

 

在雙層的麗娜輪之中,三樓與四樓主要有樓梯相互連接,通道寬敞度其實很足夠,不過如果船隻很搖晃,大概大家就不會想要在船上走來走去了。不過筆者這時開始四處走走看看,倒是看到很多試乘的民眾開始在四處走動,也爬到有開放的四樓艙區來參觀,顯示麗娜輪的穩定性的確很令人滿意。

 

Blog049  

Blog050  

Blog064  

筆者其實一直關注麗娜輪什麼時候可以達到更高的航速,船隻在接近宜蘭與花蓮交界的和平港時,船速終於穩定地站上32KTS(約時速60公里),而且並不是曇花一現地看到時速60公里,而是速度穩定地保持在58~62公里之間,大部分時間都是保持在時速60公里以上的。

 

船隻在通過一些重要景點時,船上會特別廣播介紹目前所通過的位置、以及簡介這些地方相關的特色。從蘇花間外海奔馳、在晴空下可以看到清晰的蘇花公路和北迴鐵路,遠遠地彷彿有看到普悠瑪號列車在北迴鐵路上奔馳,也似乎有看到大型車輛在蘇花公路上移動。不同的角度看蘇花、的確會帶來不同的感動。現在,沒有公路的晃動與崎嶇、沒有鐵路高速奔馳的震動和耳鳴,呼呼的風聲、平穩的座位,愜意的陽光和海浪,遠遠地看著壯麗的山景,果然是全新的移動感受。

 

Blog051

Blog052

Blog053  

 

航行在蘇澳至花蓮之間的外海,最期盼的,莫過於從海上看到清水斷崖。過去在蘇花公路上,要看到清水斷崖,如果不是在七星潭、趁著好天氣時遠望她的美,要不就是要到蘇花公路靠近花蓮的區域,經過一段不算近的車程,然後才能在某一個角落看到清水斷崖的一部分。藍色公路誘人之處,就在於她能從側面完整地看到清水斷崖,連山脈這一側、特殊的中層雲霧停留的景象,也能一覽無遺。過了清水斷崖的同時,有著五座拱門、跨越立霧溪口的太魯閣大橋獻身於右前方,這代表花蓮港快要到了,花蓮港的進港口是開向南側,所以麗娜輪航速並沒有在這裡就降下來,依然保持今日的最高航速一路往花蓮港口駛去。

Blog054

Blog055

 

經過了七星潭外海,遠遠地可以看到在花蓮機場起降的飛機,接著,花蓮市區就在麗娜輪前方了。隨著航速逐步降低,我們也可以看到沿岸離我們越來越近,其實麗娜輪沿線用的航路是一條比較靠近外側的航路,沿路上看到和近海漁船與觀光船都會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以高速奔馳於酥花間的航路應算非常可靠安全。

 

抵達花蓮港前方,筆者特別下樓看一下經濟艙的狀況,今天經濟艙有提供原住民朋友的民歌駐唱服務,眼看着船內的旅客,坐在經濟艙中的旅客多半安心地打著自己的手機或平板電腦,或者是閉目養神,或者是在側邊窗戶的桌上、或是後面的吧台用餐區拿著飲料閒聊,大家也習慣地把飲料放在桌上,似乎已習慣麗娜輪的平穩、不覺得飲料在桌上會倒下來。當然,筆者也特別關注大家臉上的表情,看起來多半都沒有暈船的不適感受,尤其有老一輩的宜蘭鄉親提到,「這比過去搭乘花蓮輪要舒適得多」的評語時,麗娜輪的平穩表現算是讓搭乘過的民眾都能留下深刻印象,算是一次成功的航行!

 

Blog056

Blog057  

麗娜輪在11時40分左右來到花蓮港外海、等候領港上船時,恰巧也看到一些小型船隻正巧要回到港,中午時分花蓮港外海的浪高約0.4公尺、東風、平均風速4.6m/s(3級風)、最大陣風6.3m/s(4級風),基本上和早上出航時差異不大、陣風風速有稍強一點)。麗娜輪在等候時應該有用輕緩的動力維持船隻的穩定與平衡,所以對於船上的旅客來說其實是可以微微地感覺到船隻被橫向來的浪輕輕地推而搖擺著,不過擺動的幅度非常輕緩、也不太容易讓人暈船,不過在麗娜輪上看到小船上面的旅客在上面晃啊晃的,光是看到都覺得暈了!

 

Blog007.JPG  

Blog059

 

在艷陽下,麗娜輪順利抵達花蓮港,進港的時候麗娜輪以自力旋轉的方式,不靠拖船自力完成了轉向作業,把船首朝向出港的位置,以方便出港作業。不過靠泊之後旅客要等待舷梯透過吊車吊掛之後,才能陸續魚貫下船,所以光是停靠和等候下船就花了30分鐘左右的時間。港口設施的不足,的確是讓麗娜輪停靠效率有一些折扣,因為麗娜輪本體船隻的設計其實是要有對應的港口設施才能達到她初始設計的高效率,在現有環境的限制下,當然效率這一塊就相對受到影響。

 

雖然有許多美中不足之處,但是麗娜輪的確為民眾開啟了全新的海上航行體驗,速度更高、更穩定、更能承受太平洋的風浪,在夏季相對風浪穩定的季節中,的確是非常不錯的體驗。麗娜輪目前規劃試航至9月8日,如果這樣的藍色公路模式可帶起蘇花海岸的另一項觀光風潮,那麼也許就有機會可以體驗這種高速穿浪船在冬季惡劣風浪下的表現了!

 

下一篇文章,筆者將帶各位讀者進入麗娜輪的內部環境,敬請期待~

 

本文照片拍攝於2013.08.08@花蓮港與蘇澳港

本次航程承蒙華岡集團 Tammy Lee 小姐大力協助,特此致謝。

 

PS. 有圖有真相之外,還要有影片有真相,請參閱實際搭乘的攝影短片!

 

 

    

arrow
arrow

    fab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