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卻離海非常遙遠;台灣一直有「藍色公路」的口號,但是我們的海上航行科技卻相對落後。

新穎船隻的引進,雖然不是台灣第一艘,但是卻是台灣在近年來有如此的大型高速船舶引進試航。帶著眾人的期盼,從去年10月到現在又過了10個月,來自日本的「Natchan Rera(麗娜輪)」終於在蘇澳至花蓮間正式啟航!

筆者有幸參與首航,就請大家跟隨筆者的腳步,近距離接觸這一艘令人引頸期盼的全新船隻!

 

Blog002.JPG  

 

原本船名為「Natchan Rera」的麗娜輪,是在2012年10月底引進台灣,根據日本報章雜誌的報導,2007年9月由東日本渡輪公司購入的麗娜輪,當時販售給予台灣華岡集團的報價為54億日圓(約為台幣20億元),這對於北海道來說是一筆龐大的鉅額外銷,所以也引進了不少日本朋友的關注。麗娜輪從日本來到台灣後,陸續需要取得各種不同類型的船舶認證,同時也需要招募足夠的海上人員來提供船舶服務,這對於台灣的船務公司來說其實是蠻大的挑戰,畢竟台灣過去渡輪多半以中短距離為主,就算是已經長年營運的高雄至馬公航線(台華輪)、基隆至馬祖航線(台馬輪)等,都不是主打服務的客輪;而台灣民眾常見的大型郵輪,採取的則是包廂式的旅客服務,對於這種強調高速、可以和飛機或高速鐵路比擬的高速船,相對而言經驗較少,因此也花了不少時間進行籌備。

 

Blog003.jpg  

麗娜輪正式的在基隆、蘇澳、花蓮間啟用,其實是在2013年春天開始,當時花蓮縣政府以及部分地方人士,想起麗娜輪熟悉的身影,曾經出現在與蘇澳、花蓮兩地關係密切的「蘇花高」議題身上。當時環團所主打的「海上高鐵」運輸備援方案所使用的範例船舶正是麗娜輪。如今,就在歷史時空與環境的因素下,當時被舉例當成備援方案的船隻就來到了台灣,趁著麗娜輪還沒有開始在台北港—平潭港之間進行營運之際,透過「試航」的方式,來進行蘇花改完工前、蘇花公路中斷的緊急備援方案。

 

經過許多人士的爭取與斡旋,交通部終於在2013年5月16日核准了麗娜輪的航線許可,該此許可的航線為「基隆港—蘇澳港、共62海浬」、「蘇澳港—花蓮港、共48海浬」、以及「花蓮港—基隆港、共106海浬」等三段航線,並且於5月17日上午0930由基隆港出發、1230抵達蘇澳港,再由蘇澳港於1300出發、1530抵達花蓮港,算是麗娜輪進行營運前的第一次正式試航,同時也核定正式的基礎票價為450元。也許是試航成功,讓船舶公司與旅行社相互合作,終於在8月7日再次試航、並於8月8日至9月8日這30天內,於蘇澳港至花蓮港之間提供每週6天、每天1來回的包船服務。

 

Blog001 Blog008.JPG  

從前、後兩個角度來看麗娜輪,其實會發現外觀的形象上有很大的不同。從前面看她,會看到清晰的雙胴體的船首構造,一對對稱的弧線往前面延伸,某種角度看還有點像是張開尾巴的大白鯊上端結構一般;如果從船尾看,基本上就是兩邊有浮筒的方形開口。為了保持流線型, 麗娜輪其實引進了很類似新一代海軍艦艇中、「減少雷達反射面積」的平整外型,從下半部結構到上部結構都非常平滑。相信這樣的設計,對於降低風阻也相當具有效果,當然,前後與側面的特徵,也顯示麗娜輪跟一般傳統船的不同之處。

 

Blog014.JPG  

麗娜輪在蘇澳港和花蓮港應該有暫時固定的泊位,蘇澳港停泊於11號碼頭、在花蓮港時則停泊於23號碼頭。8月8日一早,筆者搭乘台鐵轉乘計程車、前往靠近南方澳遊客中心的蘇澳港南側入口,靠近碼頭時,就看得到麗娜輪扁平的4樓上層結構靜靜地躲在港口的一角,遠遠看,她並不像是一艘有萬噸排水量的大型船隻,尤其扁平的外型讓她看起來相對小了一點。走近距離看,才會發現她以寬、長、扁的方式靜靜停泊在岸邊,等待乘客與車輛陸續放進她的胃納量之中。全長112公尺、寬30.5公尺的麗娜輪,在還沒接近她時其實並沒有特別感受她的大,直到真正進入她的內艙之後,才會真正體會這一艘高速船的大容量。

 

Blog010.JPG  

麗娜輪之所以能高速穿浪、同時維持航行平穩,來自於她特殊的雙胴體造型。在原廠的資料中,特別有把這一種船型歸類為「高速穿浪船」,她的船身是由三個部分所組成,也就是兩側負責浮力與穿浪的「穿浪船艏」,與位於船隻中心線的「中心船艏」。其中,中心船艏通常不提供浮力的功能(請注意她應該是保持於吃水線以上),她的設置目的,就是當麗娜輪在高速穿浪時,中心船艏能抵消穿進來的海浪、藉此達到穩定船身的效果。

 

船首的船名與編號,各位可以看到寫著小字的「064」,代表麗娜輪是澳大利亞Incat造船廠、第64艘高速穿浪船;船名的位置則是不太一樣,原本在這裡是用日文船名「ナッチャンRera」加上一排英文船名「Natchan Rera」,到了台灣就變成中文船名「麗娜輪」再加上同等寬度的英文船名。

 

Blog012.JPG  

麗娜輪的最大吃水深是3.93公尺,開航前、在裝載了今日需要來回的油料時,可以看到目前的吃水深是不到3公尺。Incat製造的穿浪高速船,除了透過雙胴體科技外,也同時大幅度讓船舶輕量化,雙胴體船型的優勢得以發揮。透過雙胴體的設計,就能減少船隻的吃水深度,一來可以減少水中阻力、增加航速,另一方面也能夠大幅度增加船舶的穩定性。相較於船舶吃水線以上的長度是112.6公尺、吃水線的位置稍短,僅有105.6公尺。雙胴體的吃水線以下結構寬度分別為5.8公尺,相較於吃水線以上寬度的30.5公尺,兩個穿浪胴體只用了約1/3的船寬。

Blog011.JPG  

Blog048  

麗娜輪能跑得快的另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船尾這四具水噴射引擎。水噴射引擎其實也是進入21世紀之後才逐漸普及化的航運新科技。過去使用螺旋槳時,當航速高過於某個階段,螺旋槳的效率就會大幅度遞減,這導致過去高速船不僅裝載量少、同時燃油效率也相對較差。水噴射引擎的研發,其實就跟航空用的噴射引擎觀念類似,只是流體由空氣改成水。水流從水噴射引擎的進水口進入後、經過壓縮段變成高壓又高速的水流,再從後面的水流噴嘴噴出來。麗娜輪所使用的水噴射引擎,根據原廠資料顯示,同系列引擎最大航速大約可達50~55KTS,麗娜輪所使用的型號極速大約是45KTS,在麗娜輪測試階段、載重20%的情形下,引擎全出力曾跑出45.4KTS的驚人成績,對她來說,30~35KTS算是非常輕鬆的巡航速度。

 

水噴射引擎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讓麗娜輪有更好的操控性與安全性,照片中的藍色部位,是水噴射引擎的「向量推力噴嘴」(別懷疑,筆者絕對沒有講錯),傳統的螺旋槳引擎要倒車時,必須要先把螺旋槳的槳降下來、然後再讓槳反轉才能產生倒車的推力,但是水噴射引擎則是用噴嘴來做管理,前進時水由主噴水口噴出, 後退時噴嘴內的結構會逆轉水流方向、由噴嘴管的下方噴水口噴出逆向水流。轉彎時,噴嘴也能調整方向,讓船隻在極小的半徑中迴轉。

 

Blog004  

麗娜輪是先進的船舶,跟過去船舶的設計有非常大的差異,以前船舶的駕駛室會有寬敞的兩側舷橋,方便船長或大副在離、靠港時進行指揮、維持安全。麗娜輪的駕駛艙相對小很多,也沒有兩側的舷橋,所以在靠岸或離岸時、就得要靠船上的攝影機與旁邊的輔助室人員來協助船舶靠泊。其實這一個舷側窗有另外一個設計用途,她在日本停泊時,因為有專用的碼頭、也有對應的靠泊設施,所以有「船橋」可以相互連接,舷側窗的高度就和船橋高度一致,方便船員確認船橋是否靠上或離開。

 

Blog005.JPG  

麗娜輪的主要水上逃生站分別有四座,前方兩座後方兩座。後方的逃生站比較大、位於這張照片的「水母」位置的突起物就是逃生門。緊急逃生時,他會有如同打開充氣式的逃生滑梯、旅客就可以從上面直接搭乘逃生滑梯離開船隻、搭上救生艇。

 

Blog017.JPG  

Blog007.JPG  

仔細看,兩側的塗裝是不同的喔!麗娜輪來到台灣時,維持的還是日本的原塗裝,不過畢竟麗娜輪船齡已經使用五年,近看雖然已經有一點斑駁,不過遠看還是很漂亮的。充滿童趣的外觀,是日本小學生所繪製的卡通再噴繪上去,希望在台灣如果有進廠維護的機會,可以讓她的外觀也順便做一些保養,讓她更受到民眾喜愛!

 

下一篇文章,筆者要帶大家前往蘇澳至花蓮的海上航線,體驗麗娜輪帶來的全新感受!

 

本文照片拍攝於2013.08.08@花蓮港與蘇澳港

本次航程承蒙華岡集團 Tammy Lee 小姐大力協助,特此致謝。

arrow
arrow

    fab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