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阿聯酋航空A380客機來訪桃園機場,其實很重要的事情是進行各機場服務
設施的驗證測試,當然,設施的磨合通常不可能在第一次就完美成功,但完成
一次完整服務功能測試,就能為後續營運有進一步的準備與調整,這些針對的
經驗都是必須「親身體驗」。在這篇文章中,就讓筆者透過影像記錄,看看在
這次營運測試中舉足輕重的相關團隊與互動記錄。
一趟完美的客機營運航班,除了比較常見的前艙組員(飛行員)與後艙組員
(空服員)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人是必須要在飛機降落前就要開始準備,讓
飛機可以順利降落、停靠;在飛機降落後,其實停機坪與F1賽車的整備區
相去不遠,一群人員與整備車輛在有限的空間中、要在有限的人力、有限的
時間下,完成整架飛機的整備作業。故在「全新機種的機場調適」文章中,
筆者有提及A380在正式交付予全球第一家營運業者—新加坡航空前,A380
的測試機特別還飛到新加坡樟宜機場進行完整的服務驗證測試,為的就是要
對照紙上原先所規劃的數據,進行實際設施的整合分析。尤其,每一座機場
的配置環境都有所差異,因此當A380實際抵達各機場時,機場本身也需要再
進一步驗證機場各設施的實際狀況是否能與當時規劃時相互符合。
在機場中,常常會看到很多不同顏色的車子跑來跑去,最常見的就是這些鮮明的
「黃車」,這些鮮明的黃車,是桃園機場航務處的專用車輛,是由負責機場空側
安全運作的「航務師」駕駛使用。航務師必須負責管理機場空側區域(停機坪、
滑行道、跑道以及機場鄰近淨空區域)、安排停機坪與滑行動線、進行機場場面
巡邏等工作,因此,這些車輛就扮演成為他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移動工具,也能
擔任其他地面車輛的引導車,維持機場場面運作的安全。因此,A380到來前,
航務處的航務師除了留守監控機場場內狀況的人員外,看起來幾乎是全員出動,
不斷來回檢查滑行道與機坪,確保無任何外來的異物傷害A380的發動機;同時
也協調消防隊車輛停放的位置,確保迎接任務能順利進行。
較遠處、呈現鵝黃色的車輛,通常是隸屬於機場機電單位或土木單位的車輛,
機電單位主要負責維持機場燈光的正常運作;土木單位則主要是負責機場道面
的穩定與安全。他們在A380來臨前也沒閒著,大家共同要提供A380有著完美
的第一次營運首航任務。
可能很少人知道,桃園機場消防隊也是桃園機場公司組織的一環,消防隊除了
負責消防作業之外,機場迎賓的噴水禮也要由他們進行。因此,在消防車正式
佈署前,消防隊的人員會先開勘查車過來進行場地勘查。
飛機機坪的鼻輪指示停止線,是依據飛機鼻輪與空橋的相對位置而劃設,同時
機場的「自動引導停機系統(AGS)」也必須要進行相對應的設定,AGS就是
在上圖中、停機坪編號「C2」下方的設備,這套設備能自動感應飛機位置,
讓飛行員能夠依據燈號對準停機坪,並精準停在正確的位置。這必須在新機種
到來時事先完成準備,藉此也能減少空橋所需要的人工調整。根據阿聯酋航空
官方粉絲團所公佈的影片,當天A380到來時,機師的確是透過AGS精確地停
入停機坪,並且讓機輪準準地壓在正確的位置上。(如下圖)
這次A380到來,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桃園機場首次為了A380上層客艙配置了
「智慧型雙層玻璃空橋」(第三空橋),根據桃園機場與三菱重工的資料,這
座空橋是近幾年研發的全新產品。過去的空橋,因為要考量橋樑伸縮的需要,
因此絕大多數的空橋在空橋內的步道都會存在高度差,現有產品也多半靠傾斜
的渡板克服高度差。這次桃園機場所裝設、來自於三菱重工的「無障礙空橋
(Barrier-Free Passenger Boarding Bridge)」,就是改變了空橋內部
的設計方式,讓空橋內部走廊可以完全維持於單一平面,如此一來,不僅可以
略為增加旅客在空橋內的移動速度,也能避免旅客在空橋內因為高度差異不甚
摔傷的可能性;也因為空橋的結構改善,所以走道兩側也沒有傳統空橋的排水
邊溝。三菱的同型空橋共有兩種型式,一般的空橋下方通常是雙主輪設計,但
由於A380的專用空橋高度更高,為了避免空橋移動時的晃動損傷飛機,因此
在空橋下方採取4顆主輪的配置,讓空橋能夠更穩定地移動與靠接。桃園機場
這次選用的新空橋,和2014年4月、日本羽田機場國際線航廈所全面加裝的
16座新空橋屬於同一系列產品,也應與該航廈107號停機坪裝設的第三空橋
屬於同一型式產品,可說是躍進地讓機場服務能力又達到更高的國際水準。
(8/1增補說明)有讀者建議,無障礙空橋之原文亦可比照日文原文翻譯為
「無段差(無高差)空橋」,目前筆者翻譯為無障礙是由於三菱重工所公佈
之英文為無障礙一詞,但事實上現有空橋內部亦有渡板以克服高度差,其實
亦符合無障礙要求,輪椅或嬰兒推車亦可直接推行至機門旁。
A380降落後,大家最矚目的就是空橋的靠橋作業,尤其新安裝的空橋是否有
順利完成靠橋,也是這次A380來實測很重要的驗證項目。桃園機場公開資料
顯示,該空橋可以在一分鐘之內由34.6公尺縮短到20.6公尺,而為了空橋和
週邊操作的安全,空橋也有障礙物警告與自動煞停的功能。空橋和飛機的銜接
其實是需要非常精密且留意的作業,平常大家登機時會看到地勤人員在空橋與
登機門一旁,他們並不是沒事在一旁,而是必須要留意機門高度與空橋之間的
差異。以A380來說,左邊下層的M1L登機門和左邊上層、銜接新空橋的U1L
登機門,在飛機卸載與裝載時,因飛機重量與重心的改變,可能有20~25公分
的高度差,尤其當飛機裝載並同時加油時,因飛機重量增加而高度降低,稍有
不慎可能會造成機件受損。因此,新一代的空橋多數可配備自動調整的功能,
減輕地勤人員的負擔、也能維持飛機裝載作業的安全。這次A380抵達時,新
空橋的靠橋作業就實際遇上了小問題,在現場觀察,看似與新加坡樟宜機場在
首次銜接A380碰上類似課題,也就是當下層的第二空橋與上層的第三空橋
同步作業時,會觸發上層空橋的安全警告、而導致無法順暢地進行銜接作業。
後來,樟宜機場的處理方式,就是改變了靠橋作業的順序,讓上層第三空橋
完成銜接作業後,再進行第二空橋的銜接(反正這時下層的第一空橋已完成
銜接、已可以先逐步輸送旅客)。這些寶貴的經驗,透過這次阿聯酋航空的
到訪,經過各單位的檢討後,就能為未來A380的順暢營運奠定良好基礎。
正式營運的航班當然不只有飛機左側的旅客裝卸作業,飛機右側的貨物裝卸、
以及空廚作業一樣地重要。在大家一面關注旅客作業的同時,負責服務A380
的地勤單位也必須要同步磨合,建立未來服務A380客機的營運經驗。A380
客機與現有機種的地勤服務差異,不僅是A380擁有更大的載客量、因此對應
更大的旅客與貨物裝載量,也必須考慮A380機身長度較短、具有完整的上層
機艙、發動機更大型且更為外側的特性,也因此,她的地面作業範圍其實比
波音747與波音777家族更為狹窄。過去,A380到每座機場進行地面驗證
測試時,地面人員的磨合總是另一個必經的挑戰。在原廠文件中(各位讀者
可以參閱「準備篇」文章中,有一張地面車輛與設施的配置圖),就能看到
飛機旁邊圍得密密麻麻的地勤車輛,實務上當車輛圍繞在飛機週邊時,也需
考量到車輛與飛機要留有安全空間。除此之外,所有地勤車輛的動線也是要
實際磨合的項目。來訪當日,桃勤的貨櫃升降車就定位後、貨盤拖車隨即就
趨前準備接貨物,但因此也擋住了M2R的空廚車動線,如此一來,飛機清艙
時間就會稍微受到影響。筆者相信未來地勤車輛組員的配搭,必然會再考慮
車輛佈署的時間順序,讓各單位都能同時提供服務。
前方貨艙已經完成一部分的卸載作業時,空廚車開始進行A380的清艙作業。在
A380官方文件中,A380有兩種雙空橋的地面作業參考時間,一種是雙層各接一
座空橋、搭配4輛空廚車執行客艙裝卸載任務,預期可以在90分鐘內完成飛機的
卸載與裝載;另一種則是雙空橋都接在下層客艙,仍然搭配4輛空廚車,則飛機
裝卸載時間會拉長到140分鐘。不論何種搭配,4輛空廚車中都會有一輛是特別
為A380上層客艙服務的專用空廚車。桃園機場目前因為沒有定期運用的A380
航班,目前當然就沒有這種車輛,那麼上層的客艙作業就要仰賴機內電梯或樓梯
進行。雖然對於阿聯酋航空現在的航班配置,從落地到起飛至少有6個小時作業
時間來說仍然相當充裕,但如果未來要迎接更多的A380航班,上層客艙專用空
廚車的配置仍可能是必要的設備。
這次A380來訪時,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這次A380來台並沒有特別使用
外接的電源與氣源,依據筆者觀察,應該都是使用飛機後方的輔助動力單元
(APU)提供在地面時的電力與空調。不過,這並不是代表桃園機場沒有服務
能力,早在2007年空中巴士A380來訪時,當時就已有對應的電源與氣源車輛
提供展示機在地面的電源與空調。不過這次來訪沒有使用地面電源與氣源,也
代表在未來又有A380來訪時,可能仍需排定的驗證任務。
對於一座機場而言,要驗證一種全新的大型機種來訪,其實是非常大的挑戰,
新加坡樟宜機場第一次接受A380驗證作業時,耗費了數百小時進行各項設施的
驗證,當然隨著A380到訪越來越多國家、有越來越多機場的設施都有使用經驗
後,後續的機場就有更多經驗可以學習。這次A380來訪桃園機場的實戰經驗,
當然也會留下珍貴的成果與調整建議,在飛機飛來前與飛來後、大部份人看不到
的背後,仍是為了迎接A380定期營運那一天的到來而持續準備著。
本文拍攝於2015年7月19日 @ 桃園國際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