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運「木柵內湖線」自今年7月4日通車以來,由於初期營運的機電系統問題,

有人提議將簡稱為「柵湖線」改名成為「文山內湖線(文湖線)」。不論更名原因

為何,「木柵線」對於台北市、對於全世界捷運系統發展,都存在著一定的歷史意

義。改名,極有可能抹去了台北市珍貴的「歷史記憶」...

 

Blog179.JPG

 

【細說從頭】北市 & 交通大學的「中運量1號線」

台北都會區興建捷運的構想,基本上早在1967年、前交通部長孫運璿先生時代,就

有了興建捷運的構想,不過正式規劃的起始,是從1975年才正式展開。1971年的

台北市,登記小汽車僅有15萬輛、沒想到到1976年就加倍成長至31萬輛、1982年

更成長至68萬輛、直到捷運成立的1986年,台北市已有93萬輛小汽車。在強大的小

汽車成長壓力下,台北市交通早已陷入「黑暗期」,這才促使捷運系統正式進入規劃

與後續設計階段。

 

1975年,台北市政府、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現經建會)、以及交通部以三對等

負擔方式,由交通部統籌辦理「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初步規劃」,於1977年完

成規劃報告,初期規劃四條路線、總長約87公里,由四條路線組成輻射狀路網,當

時淡水至新店、板橋至南港,都預期會使用臺鐵既有路廊進行提昇與興建。

Blog178.jpg
台北捷運之初期路廊型態(資料來源:都市捷運:規劃與設計)

 

1979年7月,行政院再指示交通部進行進一步規劃與設計,準備進行下一步發包施

工之準備;1981年交通部運輸計畫委員會(現在的運輸研究所前身)並委託英國大

眾顧問工程司(BMTC)聯合中華顧問工程司(CECI,今台灣世曦顧問公司)進行

研究,進行細部之路網設計。

 

由於既有設計之路網型態均沒有服務到木柵與信義計劃區等兩區域,於是時任台北

市長的李登輝先生指示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委託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由張家

祝教授領軍,進行「台北市中運量捷運系統發展計畫」,而工務局亦於1983年成立

「中運量捷運計畫專案小組」進行規劃研究,北市府決心發展一條「自己的」中運

量捷運系統。1984年1月專案小組將計畫呈報予行政院經建會時,規劃了「中運量

1號線」與「中運量2號線」等兩條路線。爾後於1986年3月27日、行政院第1976次

院會決議中,搭配BMTC所設計的高運量路線,選擇了由木柵動物園至松山機場、

全長13.3公里的「中運量1號線」。

Blog177.jpg
今日的捷運路網規劃圖,基本上即是當年「中運量1號線」的路廊;由這張地圖就可
看出為什麼中運量1號線會定名為「木柵線」(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系統成型】木柵線的興建與通車

1986年6月27日,時任榮工處副處長的齊寶錚先生,任命接掌剛成立的台北市政府

捷運工程局。當時在工務局「中運量專案小組」的幾位成員,也當仁不讓地進入了

剛成立的捷運工程局(如黃通良、范良銹、賀陳旦、孫可立等人),成為讓木柵線

成型的核心人物之一。1987年2月23日捷運局正式成立,當時路網已經初具雛型,

包含高運量的淡水、新店、中和、南港、板橋,以及中運量的木柵線,總計路網全長

70.3公里、預估經費1,548億元、興建時間15年。

 

台北市政府捷運局接手後,首先將新店線由高架改為地下化、木柵線的路線做了局

部變更、增加西門至中正紀念堂的維修軌、以及將南港線由昆陽延伸至南港車站,

修正後路網長度增加為73.1公里;1988年11月,捷運局又再把路線往土城延伸

(現在的土城延伸線)、並且將木柵線由松山機場延伸至內湖,成為今日大家所看

到的「內湖延伸線」,全案終於在1989年1月敲定,路網長度88公里、共計79站。

Blog182.JPG
木柵線延伸至內湖的構想,其實早在1989年就確定,沒想到路線通車卻直到20年
後的2009年才正式通車!

 

在初期捷運路線的命名原則,多半採取「路線端點」所屬區域的行政區名稱為主,

例如往淡水的淡水線、往中和的中和線、往新店的新店線等;1990年台北市行政

區簡化前,這條由「松山機場」至「動物園」的中運量路線,以行政區來說是通往

「木柵區」,因此就將這條路線稱為「木柵線」、後續規劃往內湖地區的延伸線,

就稱為「內湖線」。

 

台北市捷運局在捷運急迫規劃的那幾年內,也非常神速地以「特別預算」的方式,

編列4,418億元的特別預算,分為1,071、1,636、1,804億等三期,其中1989年

通過的第三期的1,804億元,即是後續內湖、土城延伸線的預算,時任台北市長為

吳伯雄先生。

 

1988年4月19日,評審委員會選出法國馬特拉公司(Matra)為中運量系統的第一

順位議價廠商,並且於當年7月13日正式簽訂合約,木柵線的機電標成為台灣第一項

捷運工程合約,當時簽署金額為78.681億、預計於當年9月開工、1991年12月通車;

在機電標正式簽約後的1988年冬天,木柵線於和平東路的基礎工程正式開工,台北市

的捷運系統正式出發!

Blog180.JPG
木柵線所使用的馬特拉列車,是台灣民眾第一次接觸到的「捷運列車」。


【歷史意義】十年樹「木」的木柵線捷運

原訂於1991年通車的木柵線系統,音機電系統的問題一直延遲至1996年3月28日

才正式啟用通車,走過風風雨雨,木柵線終於以「台灣第一條捷運系統」之名,正

式讓台北市走入「捷運城市」的行列(全球第128個捷運城市),她不僅是台北市

第一條捷運系統、也是台灣第一條捷運系統。從捷運局「成立」、到台北市第一條

捷運線通車,走過了3,322個日子、木柵線的通車,也象徵著台北捷運已由漫長等

待、進入了開花與結果的時間。

Blog181.JPG
木柵線規劃初期的終點即為松山機場站,然而卻由於調度軌道配置的課題,後來僅
於中山國中站即為終點。待木柵線以內湖延伸線方式延續其路線時,雖然同樣延伸
至松山機場、但路線已做了蠻大幅度的調整。

 

2006年春天,捷運公司在台北捷運通車10週年(也是木柵線通車10週年)的時間

點上,發行了以「十年樹木」為設計主題的「木柵線通車10週年紀念車票」,並且

巧妙地融入了木柵線的規劃路線色—棕色。在紀念車票的封套內文中,題有這麼一

段文字:「回憶是最美的故事,而你我都是其中的主角…每個回憶與故事持續被傳遞

下去…」,象徵木柵線通車10年來,她見證了台北市城市發展的各種點點滴滴...

 

有趣的是,木柵線的英文「Mucha Line (Muzha Line) 」的開頭字「M」,正好和

大眾捷運系統的「Metro」、台北捷運公司「Metro Taipei」的開頭字恰巧都為M。

也許對於主管機關,「M」不代表什麼意義,但是對於捷運系統而言,「M」是全世

界捷運系統的共通縮寫之一;雖然木柵線並沒有以這個特色來特別設計路線的Logo,

但是這個M,卻是象徵著她擁有台灣第一條捷運系統的地位。木柵線通車13年來,大

家已習慣叫他「木柵線」,她和城市的記憶在一起、也和人們的印象息息相關。

Blog183.JPG
為什麼要叫「木柵—內湖線」、而非「內湖—木柵線」,若是依據台北捷運的規劃
歷程而言,「木柵線」是「中運量1號線」所規劃而成的主線;內湖線則是依據原
有中運量路線延伸之「內湖延伸線」,因此主名在前、延伸名在後,恰好可以反應
當年規劃歷程的「先後順序」。(同樣的道理,板橋—土城線也可以這樣解釋)

 

改名,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但是卻可能讓這個城市的記憶缺了一個重要的片

段!捷運所構成的「城市失憶症」已經夠多了,我們還需要為了木柵線的改名,再

讓台北市民少掉更多的「城市記憶」嗎?

PS. 如果說要以現有路線的行政區起訖點命名,那麼「木柵」和「內湖」這兩個名
字都不能存在,而是應該要叫「文山—南港線」吧!?


參考資料:
1.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2. Wiki百科有關於木柵線、內湖線之相關文章
3. 新絲路網路書店之「捷運白皮書:4,444億的教訓」書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b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