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次的文章中,筆者曾介紹到位於香港島上以傳統電街車(Street Car)形式
存在的香港電車,本篇文章中,我們將到另外一個香港的市鎮—位於新界西北部的
屯門與元朗地區,在這裡出現的另一種都市軌道運輸系統—輕軌鐵路系統。
在台灣很常被稱作「屯門輕軌」的香港輕軌鐵路系統,是香港在1970年代於新界西
北部的屯門、元郎等區域發展新市鎮時,香港政府即預先保留路線以興建鐵路的一
條路線。不過這條路線是直到1985年才正式動工,在1988年通車,經過幾次的路線
擴充,目前路線全長為36.15公里、共有68個車站,算是在亞洲區域內路線長度、車
站數量皆極具規模的輕軌系統之一。
筆者當日是由西鐵線的「元朗站」下車、轉乘輕軌,在輕軌路線的68個車站之中,
有4個車站可以和2003年通車的西鐵線相互接駁。元朗站的轉乘動線很有意思,
元朗站的高運量月台位於三樓、穿堂層位於二樓、輕鐵位於一樓。不過,乘客要轉
乘輕軌時,必須要先搭乘電扶梯至一樓後、再步行至輕軌的車站區,並非直接可進
入輕軌車站,可謂「共站不共構」。
香港輕軌的列車可說是以比較早期的輕軌列車設計方式進行設計,她是單駕駛台、
單側開門、單行駛方向的方式進行設計。簡單來說,各位讀者可以把屯門的輕軌列
車視為是一種「有軌道的公車車廂」。列車為高底盤設計、並非近年來全球新型輕
軌車輛中常見的低底盤設計。這種設計方式缺點當然是運用彈性較小、重點站需具
備列車迴旋空間,但是也並非沒有優點,單側車門、單駕駛台的方式不僅減少維修
負荷、也可增加乘客之容量與座位數。
香港輕軌的票證系統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分區域的「紙票」系統、另一種則是透過
香港的電子智慧票證「八達通」。許多到香港的旅客都一定會對八達通的便利有著
極為深刻的印象,這張幾乎可說是「萬用」的智慧票證,除了可以搭乘香港各種大
眾運輸工具之外,也能夠在各種商店小額付費,筆者在香港的三天中,靠著八達通
幾乎是完全取代了所有小額付費的需求,便利超商、麵包店、百貨商場、甚至是小
吃店,八達通的便利性也讓我節省了不少裝零錢的空間。
在香港、九龍地區,地鐵系統、雙層巴士與小巴組成綿密的大眾運輸聯絡網路,到
了屯門與元朗,雙層巴士的部份任務就交給輕軌列車來負擔。香港輕軌每車廂可以
載運200名以上的乘客,其實比起載客量100多人的雙層巴士而言,上下車效率高、
平穩度與舒適度也較雙層巴士佳,使得這個系統每天具有約29萬人次的載運量,不
過面對屯門、元朗週邊的密集住宅區,部份路線也出現車廂供不應求的情形。
這張照片顯示的是一個典型的輕軌車站,筆者攝影的位置是位於輕軌車站前方的聯
絡天橋,聯絡天橋不僅與週邊道路相連、亦能與週邊百貨公司直接連通。香港輕軌
的站區皆為開放式車站的設計、並且採用分區收費的方式,簡化車站查、驗票的複
雜度。這裡的車站配置和位於港島的香港電車類似,不過站區的候車空間相較而言
略為寬敞一些。
輕軌會通過的區域中,行人穿越道的設計多半都採取「Z字型」行人穿越區的設計,
強迫行人在穿越輕軌路線時、一定會看到來向的輕軌列車。香港輕軌其實在還沒正
式營運前就發生了一連串的交通事故,也因此曾被香港政府勒令停止試車,這次拜
訪香港輕軌時,其實人車爭道的情形也相當嚴重,行人也往往不遵守號誌指示、從
運轉中的輕軌列車中不斷穿越。雖然香港輕軌已經營運超過20個年頭,但是香港輕
軌的「實績」,在交通安全面上其實也很值得台灣引以為戒。
元朗車站其實是個完全複合式的站點,除了西鐵線的元朗站、香港輕軌的元朗總站
之外,也是元朗的客運總站,可以提供大眾運輸、計程車與私人車輛停等使用,再
加上複合商場與住宅區,成為一座具備多樣化複合功能的綜合開發區域。筆者在這
邊一出站,很難想像寸土寸金的香港如何能夠畫出這麼大的候車空間給予大眾運輸
系統使用,但是站在大眾運輸發展的角色上,只有這樣的候車空間設計、對於大眾
運輸的發展才是絕對正面的作法。
下一篇文章,我們將繼續搭著香港輕軌,前往輕軌系統最初興建的路線區域—屯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