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提到了兩岸直航前後、客運座位數和海/空運的貨運變化比較,其實直航前後
的影響還可以從我們出入境的旅客來比較。出入境旅客人數雖然不能代表全部的旅客
流動行為,但是卻可以反應國家在不同時期的經濟情勢的差異。過去臺灣一向是經濟
好時出境(出國)旅客就多,隨著兩岸直航開放、陸客開放來台後,究竟在出入境的
旅客層面上有沒有什麼改變?請見本文的深入剖析。
【交互往來】國人去哪裡 vs. 外國人哪裡來
臺灣是從2008年7月4日大幅度的開放兩岸直航包機、在同一天也是中國遊客大量開始
進入臺灣本島的起始點。中國籍遊客來台旅遊的開放迄今已經逼近1300個日子,這段
時間許多民眾都可以感受到臺灣各地出現了過去不曾見過的旅遊族群。其實觀光業一直
是亞洲國家近幾年一個主要的國家收入來源,觀光業興盛的國家之中甚至會出現各個地
區彼此相互競爭遊客的特殊現象;反過來說,如果國人出境的數量越高,除了代表國人
經濟收入狀況的趨勢外,也代表著國人在別的國家透入了一定的消費能力。因此,我們
從不同的旅遊型態面貌,也能相對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家經濟進出態勢。
筆者依據兩岸直航啟動年的2008年為基準點,將臺灣旅客出境前往國家、以及全球旅客
來臺灣的出發地為比較,由此可以看出究竟中國遊客開放過後,到底有沒有結構面的重
大改變。
圖組一:直航開放前後、入境臺灣的外籍旅客出發區域比率圖
<直航前>
<直航後>
圖組一顯示的是2008年與2011年兩年的入境區域比例差異圖,可以看到入境比例上
在兩岸直航開放過後,的確在亞洲區的比率有明顯的差異。在兩年度的整體比例上、
各位讀者可以看到來台旅客最高比例還是以亞洲地區為主,從08年的80%、增加到
11年的86%;第二大比例的則是來自於美洲地區,從08年的12%降到11年的8%;
剩下包含像是歐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比例都屬於「小眾」的比禮,因為不管是哪
一年的比率,亞洲加上北美洲的比例都是佔了來台旅客超過90%,也是成為來台消費
的外國旅客主力族群。圖組一的確顯示了陸客來台的差異,不過新增的陸客所造成的
來台比例影響在比例上僅增加6%,是否構成來台旅客的結構性變化,請各位讀者繼續
往下閱讀。
圖組二:直航開放前後、由臺灣出境的國籍旅客目的地區域比率圖
<直航前>
<直航後>
圖組二顯示的是2008與2011年的國人出境目的地比率圖,這張比率圖顯示幾個非常
有趣的現象。首先,不論是在什麼年份,國人出境到亞洲國家的比率都相當高,都幾
乎圍繞在近90%左右(08年達到91%),而國人出境的第二大目的地仍是以美洲地區
為主,前兩大的出境目的比率不論在哪一年都佔了95%以上,而其他歐洲、大洋洲、
非洲等地仍是相對比例較小的區域。相較於08年與11年,可發現國人出境前往亞洲國
家的比例反而降低了,原因來自於2011年日本311地震、三月和四月又是國人高比例
前往日本的主力季節,08年的三、四月是前往日本為22.1萬、11年的三、四月僅有
9.5萬,加上後續對於日本地區的旅遊信心不足,導致整體人次數下滑,連帶使得其他
區域的比例有所提高;至於兩年間北美地區的比例上、11年相對於08年為高、也是
由於日本地震的人次數減少所導致的板塊挪移,在人次數上11年並沒有相對於08年
來得高,以一月至十月的累積來說,08年出境往北美的人次數為51.5萬、11年僅為
41.3萬,所以並不是代表國人更喜愛前往北美地區。
接下來,我們將針對亞洲地區的出、入境旅客國家比例進行更仔細的分析...
2010年舉辦的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對於來台觀光旅客的數量確實明顯提昇,然而
如果沒有長久而持續性的觀光作為,觀光客是旅客族群中最敏感的族群、流失速度
也會相對較其他類型的旅客為多。
【大餅的挪移】亞洲區域的觀光客比例變化
上一段我們提到不管是入境還出境,來訪的遊客或者是臺灣民眾出境的目的地都是以
亞洲地區的國家為主,所以我們把亞洲部份的出、入境狀況再依據比例區分法,劃分
如下面各個圖組的比較。
圖組三:直航開放前後、入境臺灣的亞洲區域外籍旅客出發國家比率圖
<直航前>
<直航後>
在亞洲地區的比率上,為了下面那一段的比較方便,因此我把香港與澳門兩個地方的遊客
累積在一起。在統計期間上,2008年因為統計的期間已經開放了6個月的中國遊客來台,
所以入境的外籍旅客已經有一部分的中國籍。從圖組三可以看得出來,這一段時間內的確
中國籍的旅客比例增加很多,過去來台旅客最大宗是日本籍旅客和港澳旅客,2011年最
大比例的遊客已經由中國籍遊客取代、再加上日本311地震使得來台旅客也有所萎縮的情
形,讓這兩大板塊有較為顯著的挪移。另外,臺灣過去比較不那麼重視的旅客,如南韓、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三個國家,在2008年還佔有超過20%、2011年比例已經降到16%,
這些板塊的挪移,其實很明顯的就是在中國籍來台人數大幅度增加後,有一些板塊上的
挪移,這樣的情形,可能也會成為未來臺灣觀光業比較常態性的現象。
圖組四:直航開放前後、由臺灣出境往亞洲地區的國籍旅客目的地國家比率圖
<直航前>
<直航後>
在說明圖組四的的變化之前,我想先對各位讀者做一點說明。在兩岸直航定期化前、
台商要進入中國時通常都途經港澳,所以在看出境的問題時,往中國與港澳必須要共
同來觀察。在圖組四裡面,我們可以看到2008年臺灣民眾往港澳就佔了出國比率的
51%、往中國佔了9%,這兩者總計起來大約佔了60%;到了2011年由於台商多數
都採用直航、不經由港澳,故往港澳降為32%、往中國則增為32%、總計約為64%。
所以就整體比例上來說,其實比例並沒有很大的增加;直航前後比例上變化最大的是
出境往日本的比例,由08年的18%降到13%,其實主要還是來自於日本於311地震
之後、由於輻射威脅所以導致臺灣民眾大幅度降低減少前往日本的比例所導致。至於
其他國家,相對變化並不大。
以亞洲國家的出入境互動來說,除了開放中國籍遊客來、使得來台的遊客比例中、在
中國籍遊客的部份有顯著成長外,再加上2011年正好日本發生311地震、在經濟面
與社會面的多重衝擊下,其實整體來說並沒有很大的結構性改變。既然在比例上沒有
很大的結構面變化,那麼還有其他的現象可以說明觀光環境的影響嗎?
過去台商來往中國總是要仰賴香港或澳門為轉機地,在直航過後這個情形已經相對
較為少見。
【輸血或失血】從總量看臺灣出入境的旅客數變化
為反應臺灣出入境旅客的情形,筆者特別再調出近7年的總量數字進行分析與比較。
為什麼是以「7」年為單位,是由於自2008年起算,正好是往前、往後都各3年,
因此我選擇了近7年來看彼此之間的變化;在以下的統計數據中,都是採用每一年的
1月至10月的觀光客出入境人數來進行比較。
圖五、臺灣往來於全球各國出、入境人次數比較
如果出、入境是一種經濟考量上的正負關聯,在本文中筆者假設國人出境為「負」數,
因為那代表的是國人把錢拿到其他國家去貢獻經濟;相反的吸引外國旅客錢來觀光則為
「正」數,因為那代表外國旅客來台消費、刺激本土經濟。2008年起開放中國籍遊客
前來觀光,也是看在這不僅是對國內觀光的正數、也是對於整體國家經濟的正數。因此
在比較中,筆者特別繪製了一條紅色的「差異值」線條來比較兩者的差異。
就以圖五的總計結果來看,臺灣的入境人數在直航後三年主要增加的就是中國觀光客、
這讓臺灣在2011年到10月的觀光客就有近500萬(12月有達到第600萬人次);不過
就出境來說,台灣在直航前的出境人數大致都保持在700萬人次左右、只有在2009年
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降到600萬人次外,兩岸直航後出現出境的人次數增加的現象,
2010年光前10個月的出境總人次數突破了800萬人次、到了2011年更達到了820萬
人次,相對來說出境的人次數增加也是另外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
為了看兩岸直航的直接影響,筆者特別把直航相關、也就是來往於中國、香港與澳門的
出入境人數差異,可以請各位讀者看圖六。
圖六、臺灣往來於中國與港澳出、入境人次數比較
圖六就可以明顯看出直航前後(包含兩岸開放中國旅客來台觀光前後)的來往於臺灣
與中國、香港與澳門的出入境人數差異。就2008年開放以前,來臺灣觀光的旅客主要
以港澳旅客為主,每年也不過在50萬左右,直到08年開放之後因為中國旅客的數量激
增才有所成長,不過令人值得注意的一點是,2010年到2011年的中國與港澳旅客並未
如預期般持續成長,反而呈現持平的狀態。
如果就出境來看,2008年兩岸大幅度直航前,臺灣前往中國與港澳都主要以港澳為主、
當時一年出境的人次數大約為350萬到400萬人次間,出境人次數在2008年略有遞減之
後,反而在2009年時持續激增、2010與11年皆突破出境400萬人次(甚至2011年已
經逼近500萬人次)。大家可以比較在圖五的數字、圖五是在2009年因為金融風暴衝擊
而出境人次數最低,然而如果我們把兩岸的數值分離出來之後,反而是2008年可能因為
受到選舉或政權轉換的衝擊而略有降低,09年後一路激增,所以各位可看到這個出入境
人次數的差異來說,雖然差異值較直航與中國籍遊客開放前要來得低、但是出境往中國
的人次數反而在近幾年提高了。隨著直航便利性提昇,各位讀者應該清楚兩岸間的出入
境往來不僅僅是單純的觀光而已,其中還可能代表臺灣的勞動力傾斜或流失的問題。本
文的比較中我們並沒有辦法分離開往中國與港澳的旅客是觀光目的或是商務目的,但就
筆者個人、以及身邊朋友的觀察,的確近兩年往中國的民眾有所增加,同時令人擔心的
就是增加的人都是更多的高技術密集人員的流失。筆者認為應該有其他的數據可以證明
這樣的現象,但就本文的統計的確是一個國家經濟力消長的訊號。
另外,就本文的統計來說,就比例上而言,臺灣開放更多國家的免簽證其實效用不大,
因為出境人次數中有近90%(甚至超過)的旅客都是前往亞洲國家,而這些亞洲國家多
半都已給予臺灣觀光客落地簽證的待遇;反過來說,如果是從出入境旅客的角度來看,
我們除了去爭取更多國家的免簽證優惠之外,也應該給予更多國家免簽證(或者落地簽
證)的優惠。目前臺灣出境有免簽證或落地簽證的優惠國家數共有138個、但是我們提
供給外籍旅客入境落地簽證的只有42個國家,這兩者的落差其實是在開放中國籍遊客來
台觀光的同時,也值得注意的地方。大家都很清楚觀光客可以扶持國內經濟、對服務業、
觀光業、運輸業等都會有實質上的效益,因此就算中國籍旅客來台,爭取其他地區旅客
來台消費依然是政府應該要重視的另一個面向。
隨著華航加入天合聯盟(Skyteam),這也代表華航加入了全球的航空競爭,面對兩岸
間光是天合聯盟會員就有南航、東航與準備加入的廈門航空,這代表彼此的合作與競爭
關係將更加激烈。臺灣的地理位置在爭取中國旅客並沒有太多優勢,對於臺灣來說該如
何爭取更多地方的連結,是產、官、學都該要共同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