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鐵在2010年7月1日起進行了營運以來第十次、也是今年度的第二次改點,
這次改點可說是高鐵在正式營運滿三年之後,第一次全面性調整其列車班次排列、
票價結構與票務系統的改點作業,其實也是高鐵營運系統往前再邁進的一大部。就
讓我們從時刻表的更改面向,來談高鐵這次的夏季改點作業。
【排點重整】重整過後的高鐵排點
台灣高鐵的列車排點方式,從一開始就是採取穩定的Pattern Diagram(定型化
運行圖)來進行時刻表的規劃。2010年夏季的這一次改點作業,首先更改了台灣
高鐵過去的列車號次順序,過去採用「1為直達、2/3為半直達、4為全線區間、
5為區域區間」的號次結構,在這一次改點作業中全部更改,換為「1/2為直達、
3為半直達、5為區域區間、6/7為全線區間」的方式,除了跳過了過去有時會被拿
出來炒作的「4開頭」車次號碼外,也可以發現高鐵在未來幾年內的營運結構,仍
然將以直達搭配全線區間的方式來運行。
在這一次改點作業前,曾經一度外傳高鐵會安排局部列車以「台北—板橋—左營」
的高速直達車形式運行,後來排點正式公開後並未見預期的全線直達車出現。筆者
個人認為,高鐵在歷經三年的運轉經驗後,其實已經發現台北—台中兩都會區的聯
絡行為仍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與其用少停一站縮減3~5分鐘的停車時間,來換取可
能少載的客源,未必那麼划得來。然而,筆者個人仍然認為,高鐵保留了台中不停
的發車模式,等到連續假期(如春節)、直達需求強烈時,仍有可能出現高速直達
車服務民眾。
對於尚未具有南港站的台灣高鐵而言,板橋站不僅能分散台北都會區的密集旅客,
也是高鐵於台北都會區進行列車調度的重要車站。
【對稱發車】南北對稱的改點內容
高鐵其實在上一次大幅度改點時,當時的排點作業就有蠻有趣的Pattern現象,以
台北發車為例,改點前的時刻為「直達(00分)、區間(06分)、區間(30分)、
直達(42分)、加班區間(48分)」,這次改點後順序變成「區間(00分)、
加班區間(18分)、直達(30分)、區間(36分)、直達(54分)」,也就是一
改過去如果沒有加班車時採行的「直—區—區—直」策略,改為「區—直—區—直」
策略,讓定型的直達車早區間車6分鐘出發、讓加班的區間車與下一班直達車間隔
12分鐘。在這樣的改點策略下,雖然原本區間車的時隔未變(連續兩班定期區間車
間隔24分、36分)、但改善了直達車的等候時間,從原本的連續兩班間隔42分、
18分也演進到24分、36分,對於直達與區間的旅客需求,算是有一定程度的進步。
高鐵這次改點的優點,是改善了過去到站時刻順序顛倒的問題。在前一個版本的時
刻表之中,由於列車會在中途追越的問題,因此往往會發生到了中途站或終點站的
列車順序改變情形,雖然在軌道系統中,這種「中途追越列車」較早抵達的情形幾
乎是常態,但是對於高鐵南北兩端最短96分、最長120分鐘的排點型態中,看起來
高鐵依舊是想要讓旅客有「早出發就早抵達」的時刻表感受,因此在這次的時刻表
中做了大幅度的調整。同時,也因為這一次的改點計畫,高鐵減少了台南、嘉義與
新竹的避車作業,多少可以減少區間車因需要給足後方列車足夠的避車時間,減少
需拼命加速的運轉措施,多少也能再節省一點能源損耗。
7/1日起的全面性改點,可以看到列車發車時間的一致性,甚至連離/到站的一致性
都如出一轍。
另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情形,出現在2100過後的列車,不管是北上或南下列車,在
時刻表上面都做了一些速度的調整,例如北上的756、760、762與596次列車,在
左營—台南、台南—嘉義等兩個區間都做了速度的微調,然而卻可以在桃園站以北
恢復原原先的運轉時刻。例如左營至台南間,正常時刻的列車兩站時間差為13分、
然做過時間微調的列車其時間則增加為15分,筆者個人曾經親身以GPS儀進行調查,
在這個區間內本來都會跑到時速270KPH、在調整時間後僅會跑到約200KPH,顯示
高鐵亦可能透過微調的方式減少損耗。
【候車課題】正常班次的密度差異
然而,在這一次的新時刻表中,如果我們抽離加班車不看、僅看單純車次代碼開頭為
0的正規班次,也就是在上一段文章中所提到的「區—直—區—直」時刻表,其時刻
為「00—30—36—54」,如果我們是以區間車與直達車共同停站的觀點來看、並且
把候車旅客以每15分鐘切開來看,00-14分到達車站的旅客平均候車時間為23分、
15-29分為8分、30-44分間為9.8分、45-59分間為4.4分,在這樣的切分結果下,
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時段的旅客、其等候高鐵的平均時間差異可能相差5.2倍之多。
如果我們加入了加班車,也就是「區—加班區—直—區—直」的型態來算,00-14分
的平均候車時間為11分、15-29分為6.9分、30-44分為9.8分、45-59分間為4.4分,
則此時最長與最短的差距就縮為2.5倍。如果我們和去年9月1日改點的時刻表相比,
就會發現過去以15分鐘為切分的等候時間,其最大與最小的差異僅有1.7倍左右,還
比新班表在有加班車時的差異要小,這種情形是在這一次時刻表中所出現的新狀況。
如果我們以15分鐘為切分點,平均等候時間的差異如下表所示。
表一、台灣高鐵第十次改點前後平均候車時間比較表
時間分段 | 改點前 | 改點後 (無加班車) |
改點後 (有加班車) |
平均候車時間差異 (無加班車) |
00-14 | 13.4 | 23.0 | 11 | +9.6 |
15-29 | 8.0 | 8.0 | 6.9 | -1.1 |
30-44 | 9.9 | 9.8 | 9.8 | -0.1 |
45-59 | 8.0 | 4.4 | 4.4 | -3.6 |
筆者以這種方式凸顯出候車時間的議題,其實主要出在於高鐵這次改點中新增了以
自由座為基礎的「定期券」與「回數券」制度,這種制度形成時就必須得考慮到旅
客不會事先記得或事先看時刻表,而是採取「隨機性」的到達車站時所承受的候車
時間差異,而時間就是成本,相對而言就是造成不同的候車負擔,這其實是影響旅
客是否願意使用通勤券制度的一個隱性因素。當乘客真的希望把高鐵當作通勤運具
使用時,其平均候車時間的穩定性就非常重要,因此就算這次班次數略為提昇、但
是候車時間的差異性亦可能造成旅客對於服務品質的影響。
雖然高鐵恢復了自由座制度,但自由座所牽涉到的旅客候車時間議題、以及
自由座票證制度的彈性,都是高鐵後續還有許多值得再加強的課題。
平均候車時間的另一個差異,則是代表自由座可能滿位的機率,假設自由座
旅客是以平均分佈的方式抵達車站的情形下,可能會出現現行30分的列車
滿位機率最高、00分的列車滿位機率最低的情形,這種不均勻的情形對於
自由座的管理也是另外一個層面的課題,相對來說過去的制度對於自由座而
言較為適合,其滿位的差異性也能縮小。
本篇文章中,我們從時刻表的議題來談到後續候車時間的問題,這其實是在
時刻表規劃中往往被忽略的一環。在先進國家的軌道系統之中,如何透過既
有的票證系統資料來預估旅客到站的時間分佈、藉此配置適合的列車、甚至
透過票價差距來「誘導」乘客使列車載客容量可平均分佈的課題,其實是一
個很細緻、又很全面性的課題。尤其像是高鐵列車過去曾因為自由座與對號
座的載重不均、導致差異磨耗的經驗,更凸顯這個課題的重要性。這是一般
以「每週班次數」所看不到的課題,但是透過精密的計算、加上高鐵營運三
年來的更多基礎資料,可達到更妥善、更有效率的班次配置。
對於高鐵來說,「時刻改正」已經不是第一次作業,但是如何能夠使「時刻改正」
又同時兼顧不同的營運面向、甚至顧及後續接駁的時間需求,這些都是歷次時刻表
調整作業時必須注意、也是不斷累積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