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共運輸現實」系列的小專題,是小弟在過去兩年的工作中,隨著輔導各個
地方政府推動公路公共運輸系統(包含市區公車與非國道的公路客運)時,我親自
到各地方的現場筆記。在當時,小弟分享在我個人的FB上,不過現在回頭看,其實
也是一些臺灣公共運輸環境的發展紀錄。
因此,小弟將過去一些精華紀錄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過去推動過程的一些點滴,
也能比較和現在的進展與改善...先開始的,是2013年的紀錄...
2013.06.03 @ 高鐵臺南站
高鐵接駁篇,隨著高鐵營運成長,在臺南站和臺中站養起一堆停車產業,彷彿就是早年
的小港機場一般。我們有了高鐵,卻沒有相對應帶起大眾運輸的依賴,無怪高鐵雖然很
方便,但是當地接駁不方便的現象……
2013.06.16 @ 臺中市區
就算是有8公里免費,但車站的資訊問題卻是最難解決的課題。民眾把機車騎到
公車站牌旁邊,整合資訊雜亂又分布各處,重要車站的車站門口又難以扮演轉運
站的功能,民眾只好自力救濟。於是,會搭的就是會搭,不會搭的就是不會搭,
該如何讓民眾改變習慣,仍然非常困難!
2013.08.13 @ 高鐵左營站(左營轉運站)
公路公共運輸系統接駁鐵路來的旅客時,必須面對以班次為單位的大運量,選擇
適合的車型,就變成非常重要的接駁因子。(補充:這一篇的原意,是要提及當
公路運輸系統在接駁高鐵到來的旅客時,一列車所攜帶的特定目的地旅客,可能
會遠大於一班普通大客車能承載的運輸能力)
2013.08.13 @ 岡山轉運站(臺鐵岡山車站)
就算在台鐵車站前面蓋了完善的轉運站,沒有對應的公共運輸服務,沒有配合的
地面設施,公共運輸還存在很多瓶頸!(補充:這一篇的原意,是要讓讀者特別
注意縱使新完成的岡山轉運站,但是一旁接駁臺鐵的區間列車服務,在早上離峰
時間存在非常大的問題,10:26~11:01間的班次間距,其實比當地的客運業者
還長,無怪乎民眾寧可騎機車到南岡山轉乘捷運、也不願意支持較經濟的臺鐵)
2013.09.19 @ 高雄旗山轉運站
在沒有軌道系統服務的城鎮,公路客運是重要的運輸工具。然而,縱使政府大力補助,
其實業者還是拿"必要的"車輛提供服務。業者,民眾和主管機關的差異,還是需要更
縮小的!!(補充:這一篇文章是筆者第一次進行比較深入的輔導業務,輔導的本意
是要勘查電動公車實際的使用情形,當然,初次查核的結果差強人意,但業者在當下
所表示的意見,主要在於膨脹的需求加上國道路線的本質,導致低地板公車使用26個
座位的班次,往往會無法在一個班次就完成該班次所有旅客的載運,然而,當時該路線
的運量,並不會達到每班次超過50名乘客的情形,因此客運業者仍習慣用既有的普通
大客車、也就是45座位的車輛運輸旅客。後續的文章中,可能會不斷看到這個轉運站
出現在文章中,也是因為密集的輔導,終於,這些低地板的補助車輛擁有固定班次,
提供舒適便利的無障礙服務。)
2013.11.28 @ 新竹縣竹北市 & 高鐵新竹站
有管制的地方,公車位排在小客車和小黃後面;沒管制的地方,公車格子停的就是
整齊的機車和小客車。就算是重新整理的都會區,沒有有效的管理,公共運輸還是
難以發展!!
2013.12.02 @ 高鐵左營站 → 旗山轉運站的電動公車上
偶爾有人來關切就如臨大敵,其實中央單位是願意親自來看看地方的真正需要。只是,
來看的方式絕對不是一堆長官浩浩蕩蕩地出門,而是要看到民眾真正需求的那一面。
也許在長官認知裡面,業者問題很大,但來到現場時,業者,地方民眾,和地方的管理
能量,自然演化成為新的法則。我們不要業者做做樣子給長官看,而是要讓地方民眾
感受到的服務,就是和長官來時相去不遠。
所以,下次長官們想不想"微服出詢"??
(補充:這一篇文字,就是旗山轉運站電動公車的第二次輔導,業者知道重視後,當
長官來視察時就當然會使用補助車輛,這時還在整個輔導過程的溝通階段)
2013.12.02 @ 高雄市左營區(217公車)
學生永遠是公共運輸最穩定的客源,但是要怎麼因應學生的需求,同時讓學生成為
公共運輸的穩定使用者,是高雄市的最大課題...
2013.12.06 @ 桃園車站前/後站
離開台北都會區,地方客運仍然以舊思維在經營地方公共運輸網路。所謂舊思維,
就是所有東西都等待整合。包車經營的班次可以停在火車站最前面,強調綠能的
電動公車和機車停在旁邊,到台北的班次比其他週邊城鎮的班次密集等等,這都是
承襲過去營運模式延伸出來的營運策略,只能守住既有旅客,但是仍很難和私有
運具競爭。先進的運具容易,但是對應的思維還要等待。
2013.12.06 @ 桃園南崁
離峰時段,早上0930,購物旅次開始出發。桃園的都會區發展就外觀上非常有趣,
大量的集合住宅大樓,搭配位於門口的店面,大量體的購物中心,停車場是必備,
每個城鎮自成一格,構成公共運輸不容易發展的環境。
2013.12.06 @ 新竹車站站前區域
當地的客運業者其實因為過去經營的緣故,所以已經有既定的場站分佈。對習慣搭乘的
客群沒問題,但是對於偶一為之的公共運輸族群,就會造成很高的門檻。當公共運輸
希望能轉移使用者族群時,不求資訊技術的進步,從基礎資訊開始的努力非常重要。
2013.12.06 @ 新竹市、臺鐵世博站&新莊站
為了接駁新興的社區或景點,從軌道系統的車站開啟接駁路線。然而,過度的
需求預測,就是資源的耗損,縱使是零排放的免費電動公車,沒有需求當然就
無法獲得載客率。看到我們補助車輛沒有載客,其實我心痛的不只是營運成本
耗損,而是現在台灣公路公共運輸環境正苦無駕駛可用,浪費營運資源就罷了,
真正有需求潛力的路線也沒有辦法提供更好的服務,原因叫人力不足。真正走入
地方,會看到一群大樓,空蕩蕩的機車格位,還有沒人搭的公車。那人呢??
遮些文章,都是過去筆者在現場考察的成果,因此大家如果要評論,也請留意
一下現在的狀況喔~
2014年的紀錄待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