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北市的雙層巴士是在2017年1月18日上線,如果各位讀者還記得,那時筆者認為臺北市的雙層巴士在初期上線時,還有蠻多待加強之處。

身為台灣最主要觀光城市的雙層巴士,雖然不是第一個營運,卻是目前三個有雙層觀光巴士的城市(高雄/臺北/臺南)中,車隊規模最大的(8輛)。

在這一年,臺北市雙層觀光巴士營運上面對了一些課題,也做了一些服務改變,就在營運一週年之後的2018年臺北燈節期間,雙層觀光巴士推出了國人專屬優惠票價。

筆者利用優惠票價、也配合一年後幾次的近距離觀察,更新最新一期的觀察心得。

 

Blog082.JPG

如果各位想要重溫筆者在去年的紀錄,請點選以下文章:

半調子就上路的臺北市雙層觀光巴士(2017.01.20的搭乘紀錄)

 

Blog071.JPG

臺北市雙層觀光巴士(以下簡稱北市雙層觀巴)自2017年1月營運開始,在2017一整年一直都是市政上令人關注的話題,到了2018年以後,因為新聞比較淡、因此也相對比較少人關注。根據2018年1月的新聞顯示,北市雙層觀巴在2017年1月上路營運之後,至2018年1月,僅有2017年的2/4/8/9/10三個月的單位人次數破萬,其他月份人數皆未破萬人次,與初期預估的需要每月約2.5萬人次才能損益兩平的人次數有蠻大落差,因此自2018年開始,北市雙層觀巴陸陸續續搭配各種活動在推出促銷活動,希望可以更穩定觀巴的基礎運量。

 

Blog072.JPG

Blog084.JPG

北市雙層觀巴在運量始終無法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於是只能從「非運輸活動」上來找尋更多財源,例如自2017年冬天起雙層巴士陸續與各種不同廣告主題合作的廣告彩繪車,自2018年起也進行班次調整,包含自台北車站行駛至101再繞行回來的紅線減少每日最末的夜間4班車,從最初申請的23班降到19班(台北車站行駛至故宮的藍線則是時段微調,每日保持12班),同時全日車票自每日700元下降到600元,推出國人150元可單次搭乘的優惠票種等,增加敬老優惠票可搭乘等措施,都是歷經營運之後,在新的一年提出的促銷活動。

 

Blog081.JPG

北市雙層觀巴在這一年間,主要其實仍著重於基本服務與軟體面的擴充,例如營運上路過後蠻多久幾乎是全車裝設了雨遮裝備、以及2018的3月間推出了第五國語言—泰語解說服務。在筆者與筆者家人這一年的搭乘經驗中,在營運初期被許多搭乘者提出來的「解說豐富度」與「Wifi機不良」問題,其實在這一年間已經慢慢的被落實,也逐步開始展開了各種類型的觀光宣傳活動和票種整合活動,並且開始在不同的銷售通路(例如以目的地旅遊的KKday、Klook)等銷售管道售票。因此,在這一年間,其實可以看到很多國外旅客開始使用北市雙層觀巴初步認識台北,也可以看到在幾個售票平台中,多數評價分數不低且相當正面。

 

Blog083.JPG

「101國際購物中心」是經過一年實證營運調查後,排名第一上下車的旅客景點,如果有空駐足在這個地方,也常常會發現有許多國外旅客在此上下車,因為就位於101的地標點對面,也是位處於信義計畫區最正中心的位置(前往附近的百貨商場都相當便利),因此對外地旅客來說,是一個絕對不會找錯地方上下車的場站;另外排名在前面的場站還包含了故宮、西門町與中正紀念堂。就旅客分布來說,新聞報載觀傳局的統計是75%外國觀光客 + 25%台灣觀光客,代表國人在台北旅行時,其實未必會選擇這種方式來探索北市。

 

Blog073.JPG

Blog075.JPG

筆者本次搭乘時,因為是燈節時期的夜間優惠專案,所以只有往101的紅線可以搭乘,同時這個班次搭乘的人次都是「單次」搭乘(不會再下車或上車),所以車上服務人員並沒有在一上車時就急著收費,而是等到持有當日車票的旅客上車後,再逐步向乘客收取車票。車上服務人員這個特色相較於其他城市而言,始終是北市雙層觀巴相對令人津津樂道的特色,不過這項服務對於觀光巴士來說並不是主力服務項目,對於觀光巴士吸引群眾的效果其實有限。

 

Blog076.JPG

Blog077.JPG

Blog078.JPG

Blog079.JPG

Blog080.JPG

相較於藍線而言,紅線採取「單向循環」的方式,去程走信義路到101、回程走忠孝東路回到臺北車站,因此所有景點都是「一次就過去」,在這種情形下,其實語音介紹還蠻重要的。歷經一年之後,北市雙層觀巴的解說應該是在2017年的4月進行大版本更新之後,迄今就沒有進行再版。整體來說詳細度足夠,可是如果考量到「景點一次就過去」,以及「非台北居民要找尋景點」時,就會發現,現有的北市雙層觀巴,其實說故事能力並沒有比剛營運時進步多少。

 

如果對照相關的介紹文字,以紅線來說,仍然可以發現有幾個「狀況」:

1. 重複而累贅的介紹:例如介紹「商圈」時,「忠孝敦化站」、「頂好市場」、「忠孝復興站」幾乎是用同一種方式介紹,就像是我帶朋友走入我家,我介紹:「我的客廳有幾個插座、有幾盞電燈」;到了房間又「我的房間有幾個插座、幾盞電燈」;到了廚房又「我的廚房有幾個插座、幾盞電燈、外加一個可以煮出日本、台灣、美國、東南亞料理的瓦斯爐」這種感覺。但是,其實沿著忠孝東路移動,有太多的事物可以介紹,實在是不用讓人感覺只是想要「把介紹時間填滿」。

2. 景點與車輛位置無法對應:這個問題早在營運初期就已經發生,筆者沒想到到了營運一年後這個問題仍然持續,這其中還可以細分為兩大問題:
(1) 景點有出現、但順序錯誤(解說與景點位置無法對應):例如到了市政府站才介紹「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臺北市政府」;都已經過了紅樓才介紹西門町的「紅樓」;車都開到頂好市場還在講忠孝敦化路口的公共藝術等。
(2) 景點在周邊、雙層巴士看不到:例如龍山寺、松煙、後火車站、四四南村等景點,基本上在路線上並不顯著、甚至並非途經的景點,在「看不到」也「感受不到」的情況下,幾句簡短的介紹文字,該如何吸引民眾前往?

3. 對於城市的介紹顯得破碎與凌亂:其實綜觀整個路線搭乘一圈之後所聽到的解說感受,目前預錄的解說文字並沒辦法幫助旅客認識太多台北,整趟走完,原則上只會感受到「台北有很多地方可以購物」與「台北有很多地方有特色小吃」,以及在周邊一些知名景點的簡短介紹。但是在路線上其實還有很多空間,可以不只是「放音樂」(例如大安森林公園站到信義通化街口之間就沒有什麼解說,只有放音樂)。

 

那麼,怎麼做是比較好的,說故事的方式?

 

其實,在全球連鎖經營、也深受台灣旅客喜愛的 Big Bus 雙層巴士,就是非常好的參考對象,以香港來說,她把「停靠點」和「景點」分開來處理,因此就可以針對停靠點到停靠點之間的區域進行不同景點的分列說明,各項說明的景點內容與文化發展項目,也都是以旅客在路線上兩側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景點為主。光是安裝 Big Bus 的景點介紹 APP 去閱讀她路線上的景點指南說明,其實就幾乎是擁有一套基礎的城市景點說明手冊,從她挑選的路線與景點介紹,可以看出Big Bus如何想要把城市的風貌傳達給觀光客。

 

在硬體都有、硬體也越來越穩定的北市雙層觀巴,在軟體與景點介紹上的不足,其實是令人覺得非常可惜的地方。但是沒有這些說故事能力的加持,雙層觀巴就只是一個上層座位比較高的交通工具,其實很難幫助到城市觀光與發展。其實現在的網路社群環境已經比過去要來得發達,當然旅客對於故事性、對於資訊的正確性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臺北市政府真心要把雙層觀巴當作為城市旅遊的亮點項目,在路線安排、解說內容、甚至是在部分班次中以真人解說方式(達人解說)的方式來處理,都是可以活化雙層觀巴營運服務、讓雙層觀巴可以真正成為城市亮點觀光項目的手段。同時,臺北雙層觀巴從營運的權責(主管機關是觀光傳播局)、運具營運路線的管理與核定(主管機關是交通局、公共運輸處),都是在臺北市市府層級,涉及到跨部會的項目也僅有要向車輛補助機關(交通部公路總局)發函說明與原計畫之營運差異,其實能做、能協調的事情很多,就看北市府是不是真心想讓雙層觀巴成為特色,或者只是當作一項"政績"、營運結束後業者也難有持續之動機,事在人為,就看如何去安排。

Blog086.JPG

 

 

arrow
arrow

    fab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