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高鐵自2007年營運起,人次量持續成長,讓高鐵第一批所採購的30列高鐵列車組
在營運與維護的排程上開始不敷使用。為了因應持續成長的人次量,台灣高鐵在2012年
又向日本採購了4組同型列車,其中第一組和第二組新購列車於2013年的夏天引進。
同一時間,高鐵與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一起合作,把卡通頻道的知名卡通
明星以彩繪方式塗裝於車上,成為高鐵難得全車彩繪的「高鐵卡通彩繪列車」!
灣高鐵自2007年營運起,人次量持續成長,讓高鐵第一批所採購的30列高鐵列車組
在營運與維護的排程上開始不敷使用。為了因應持續成長的人次量,台灣高鐵在2012年
又向日本採購了4組同型列車,其中第一組和第二組新購列車於2013年的夏天引進。
同一時間,高鐵與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一起合作,把卡通頻道的知名卡通
明星以彩繪方式塗裝於車上,成為高鐵難得全車彩繪的「高鐵卡通彩繪列車」!
從2011年起,臺灣開始陸陸續續嘗試性的導入電池式電動公車,這些公車的導入,
多半是透過政府部門以不同補助方式,從交通部、經濟部或環保署等不同項目的補助
類型預算陸續補助業者引進。目前,除了公車密度相對較高的臺北都會區業者尚未大
規模引進之外,新竹縣市、桃園、臺中與高雄等地的客運業者,均已建置一定規模的
電動公車車隊,就讓筆者為各位介紹這些電動公車所運用的形式差異。
復興的A320家族,對國內的民航業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紀念意義。她創下許多國內民航史上的第一,也見證了國內航線由開放天空後的蓬勃發展,再逐漸凋零的過程。
「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的千古名言,終究也在復興的A320家族身上被見證!
在高鐵通車後悄悄離去的首架家族,正是「廣告機」B-22306,只能用文字和照片,為這架在豔陽下離去的老朋友留下最美的揮別回憶!
A300,對華航來說,雖然並非是華航首次使用的法製客機,但卻在華航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一批原本也許未放進華航營運規劃中的法國客機,卻前前後後為華航也服務了25個年頭。
那些辛酸與甜蜜的記憶,伴隨著華航成長,但也在2007年1月後,成為只能回憶的往事......
用文字,記憶著這批A300的到來、記憶與離去......
2006年,一直在準備要接受「道別」這件事情。年中送走了遠航的故事機,
年底到了,隨著航空公司機隊的汰換,國籍航空許多機隊也逐漸離開台灣的天空,
繼長榮汰換了Boeing 767家族後,還有即將除役的華航A300機隊外,國內線也到了機隊家族汰換的年度了......
先響起驪歌的,是復興航空的ATR72-200家族!
1989年政府開放天空之後,航空業在1995年達到鼎盛時期。但在二高全線通車、
國道客運業開放、高鐵即將通車、三通又遲遲未通的情況下,當時的國內航空業早已
大不如前。因此,航空業也用盡各種方法繼續苦撐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逼迫有些主流機種開始悄悄地離開台灣的天空!像是曾經叱吒於北高
航線的Boeing 757家族~
國道計程收費議題一直是今年度沸沸湯湯被討論的議題,從過去在規劃、建置期間,
到現在即將準備正式啟用了,各類型的議題仍舊被炒作。其實很多時候,每一項公共
工程建設都有其當時設計的初衷和目的,只不過在各種社會意見的運作下,往往最後
的結果反而是和最初的設計理念有所差異...
如果不談ETC的技術,其實我們該回頭來看的是,為什麼要使用「電子收費」的制度?
已經非常久沒有用「公告」這個標題了,一來其實很多事情都是靠上面的小留言空間
來說明,二來其實也沒什麼大事要公告,直到今天晚上。
很多舊雨和新知應該都知道,「fabg@運輸邦」並不是小弟第一個空間,第一個空間
是放在無名小站上的「fabg's 航空.軌道.交通生活部落格」,在那個筆者仍在學、
恰巧台灣在面對交通環境大幅度轉型的時代中,有許多好朋友和小弟一同在這個空間
彼此分享所學、所知、所想。
對於台灣民眾來說,麗娜輪除了外觀誘人外,大家也對她的內裝非常好奇。事實上,麗娜輪的內裝在外銷到日本前,在澳洲的Incat就已經裝配完成。
從2007年到日本、接著被轉售來台灣的這5年多之間,應該沒有太大的改變。畢竟麗娜輪一開始就設計為快速運送旅客的高速船,所以船內的設計就以航空客艙為設計基調。
到底麗娜輪的內裝如何呢?請跟筆者登船,深入走進麗娜輪的內部空間。
麗娜輪是一艘外型扁平的高速渡輪,當Incat船廠設計她時,基礎的設計觀念與民用航空業有其相似之處。麗娜輪全船分為四個樓層,在這一張船艙配置圖中,可以看到客艙主要分布於三樓與四樓、一樓與二樓則是車輛的裝載貨艙。這張船艙空間配置圖有個很有趣的地方,就是她應該是麗娜輪在日本服役時就製作、到了台灣之後因為艙內配置並沒有修改、所以就只針對過去日文、英文對照的部分以貼紙進行修改,在三樓的艙區配置圖中,還可以看到原本以日文撰寫的「乘降口」位置。也因為麗娜輪來到台灣後並沒有大幅度修改艙區,讓大家能得以看到她最初設計的原始風貌。
很多人在這兩天聽到筆者去搭乘麗娜輪之後,第一個問題就是:會不會暈船?
事實上,早在筆者關注這艘船時,就特別關注她的耐波性問題。筆者手上的各項資料都顯示這種「多胴體」的船舶,耐波性其實比過去的船隻會來得更穩定,加上全新的船舶科技與穩定技術,都能讓她有更舒適的性能。
麗娜輪最初設計的地方是海象險惡的津輕海峽,來到同樣海象不穩定的蘇花海岸,究竟她的表現如何...